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2004年)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9 18:34:55   浏览:87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2004年)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

(1994年9月1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4年11月26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保障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过程中的活动。

第三条 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

(三)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

(四)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

(五)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

(六)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依靠科学技术和发展教育振兴农村经济。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引进、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保证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畜牧、水利、渔业、农业机械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指导。

第二章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六条 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相结合的推广体系。

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鼓励和支持农村中的群众性科技组织兴办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技术经济实体,发挥其在推广农业技术中的作用。

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第七条 乡(镇)以上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事业单位,其职责是:

(一)参与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规划、计划和技术标准,并组织推广计划的实施;

(二)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

(三)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

(四)对农业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

(五)指导下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六)进行专业调查、规划、设计、监测、预报、评估、咨询;

(七)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组织农民学习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总结推广群众的先进经验。

第八条 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宣传农业科技知识,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措施,为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

农村科技示范户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生产示范传播实用技术。

第九条 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向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者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加快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

第十条 农场、原种场、林场(圃)、牧场、渔场、农业机械厂等(含部队、司法部门和大型厂矿企业所辖),除做好本场(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外,应当向社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推动、帮助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第三章 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第十二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集中主要技术力量,对适合当地的先进技术进行充分论证,全面规划,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应当列入科技发展计划,由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渔业、农业机械等行政部门(以下统称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把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列为研究课题,其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也可以由该农业科研单位或学校直接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

第十四条 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经试验、示范证明在推广地区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第十五条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坚持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的原则,做好本辖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不影响分工范围内业务工作的情况下,可以打破行政区域和部门界限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第十六条 农业劳动者根据自愿的原则应用农业技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

第十七条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技术,进行新技术试验、示范,开展专业调查、监测、预报,宣传、普及科技知识,指导农民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等,实行无偿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承包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的,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和兴办经营实体,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摊派或充抵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

进行农业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和兴办经营实体,当事人各方应当订立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第十八条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

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

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克扣。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其资金的来源:

(一)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安排的农业技术推广资金;

(二)农业发展基金和林业、水利专项建设等各项农业专项基金中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部分;

(三)各种农业基地开发和工程建设资金中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部分;

(四)引进的外资中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部分;

(五)其他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

第二十条 乡、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从其举办企业的以工补农、建农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用于本乡、本村、本组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第二十一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开展服务,兴办经营实体,增强自身的实力和活力。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开展服务、兴办经营实体,税务、金融等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

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二十二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构成,应当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科技人员为主,其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七十。

专业科技人员应当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

第二十三条 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教育部门应当在农村开展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

各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对农业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

农民技术人员经考核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并发给证书

第二十四条 对在乡、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应当以考核其推广工作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实绩为主。

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在评定职称时,应当将他们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科技人员的稳定。

农业科技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不含城关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应当在转正、定级、职称评定、学习、进修、工资、福利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照顾。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献身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表彰和奖励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及管理工作二十五年,并取得成绩的农业科技人员。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要的条件和足够的时间。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平调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基地、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

第二十八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权检举违法推广行为,抵制违背技术规程的干预。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或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应当对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成绩显著的;

(二)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工作中,贡献突出的;

(三)对农业技术有重大改进,解决推广中重大问题的;

(四)培训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成绩突出的。

第三十条 违反《农业技术推广法》和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或行政监察机关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理:

(一)未经试验、示范的农业新技术和未经品种审定的新品种,盲目推广和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的,依法追究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二)凭借职权干预推广工作和玩忽职守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三)摊派有偿服务和经营实体收入或将其收入充抵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的,责令限期纠正。拒不纠正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四)非法侵占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基地、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的,责令限期退还,依法追究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五)截留、挪用、克扣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资金的,责令限期纠正,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有前款(一)、(二)项行为之一,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有第一款(二)、(五)项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在农业技术服务和经营服务中,以次充好,掺杂使假,欺骗用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农业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金华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金华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金政发〔2012〕110号


市政府各部门:
  《金华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金华市人民政府
  2012年9月21日



金华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合理配置国有资产,防止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浙政发2009〔178〕号和《金华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金政发〔2010〕5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本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以及各类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以下简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管理活动。
  第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范围是指国家《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中明确规定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
  (一)土地、房屋及构筑物;
  (二)通用设备;
  (三)专用设备;
  (四)文物和陈列品;
  (五)图书、档案;
  (六)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资产配置是指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为保证履行职责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购置(建)、租赁或者调剂等方式为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
  第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的原则;
  (二)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原则;
  (三)科学、合理优化资产结构的原则;
  (四)调剂、租赁、购置(建)相结合的原则;
  (五)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未达到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服务方式代替资产配置,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服务方式成本过高;
  (四)现有资产按规定进行处置后需重新配备(超编超标资产除外);
  (五)其他经批准予以配置资产的事项。
  第七条 市财政部门负责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工作,会同有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标准,审批资产配置事项。
  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及所属单位资产配置工作,配合市财政部门研究制定本行业或本部门专用资产的配置标准,审核所属单位资产配置事项。各单位负责做好本单位资产配置日常管理和报批手续,组织实施具体的资产配置工作。

第二章 配置标准和定编管理

  第八条 资产配置标准是对配置资产的数量、价格和技术性能所作的统一规定,是编制和审核资产配置预算、实施政府采购、评价单位资产配置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 资产配置标准由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技术水平以及资产普及程度,并根据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适时作出调整、完善和更新。
  按职责权限由国家或省有关职能部门统一制定配置标准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 资产配置实行定编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拟配备有统一配置标准资产的,应当根据规定的配置标准、单位人员编制、内设机构、人员级别、特殊岗位以及其他特殊需要等情况,研究提出本单位应配置的各类资产的最高数量限额,经主管部门对其必要性、合规性、可行性进行审核后,报市财政部门。由市财政部门根据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具体情况、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财力可能等情况进行综合平衡,审核认定该单位相关资产配置编制数。
  各单位拟配备尚未制定配置标准资产的,由各单位根据保障需要、科学合理的原则,详细测算后提出该项资产应当配置的最高数量限额,经主管部门审核认定后,报市财政局备案。经市财政局备案确认后,可暂时作为单位该项资产应配置的编制数。
  第十一条 资产编制审定后,一般不作调整。发生下列情况,可申请调整资产编制:
  (一)机构合并、分立或者变更;
  (二)新增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三)增加工作职能和任务,导致现有资产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四)资产配置标准发生调整和变更;
  (五)其他需要调整资产编制的特殊情况。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应严格按规定标准配置,能通过调剂、租赁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建)。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厉行节俭,从严控制。

第三章 资产配置预算

  第十三条 资产配置预算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根据预算管理要求在部门预算中编制资产配置预算,明确配置资产的相关内容。
  第十四条 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应当根据部门预算编制要求进行。
  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根据单位实际工作需要、现有资产存量和使用状况,在本单位预算年度资产配置数量限额以内,编制资产配置预算,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财政部门。对土地、房屋等的购置(建),需附送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材料。
  市财政部门根据单位资产配置数量限额和财力可能,对上报的资产配置预算进行审核,在批复各单位部门预算时一并批复资产配置预算。
  第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资产配置预算组织实施,不得办理无预算资产购置(建)事项。年度预算执行中如确需对已批准的资产配置预算作调整的,须按原报批程序报经批准。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预算执行中追加预算涉及资产配置的,应根据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等情况,提出资产配置预算追加方案,明确具体购置(建)资产数量,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市财政部门审批。预算执行中累计增加的资产配置数量不得超过预算年度资产配置数量限额。
  第十六条 经批准召开重要会议、举办大型活动及开展临时性、应急性工作需要配置资产的,原则上应通过调剂、租赁、共享共用等方式解决。确需购置(建)的,应提出资产购置(建)计划,列明资产购置(建)项目、数量和事由,报市财政部门审批。承办单位应做好相应的资产管理工作。

  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七条 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资产的领用、保管和清点等工作,明确资产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责任,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十八条 资产调剂按照《金华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金市财资〔2010〕221号)相关规定程序办理。
  第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建)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依法实施政府采购。
  第二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对购置(建)、调剂、无偿调拨、接受捐赠取得资产以及其他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进行验收登记,建立资产卡片和实物资产明细账,其中房屋建筑物等重要资产要在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竣工决算和审计,按规定办理有关权属证明,并及时将配置资产的有关入库凭证等材料送单位财务部门。单位财务部门应根据资产管理部门出具的资产凭证和房屋建筑物竣工决算等资料,按财务制度中各类资产计价方式的相关规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账实相符。
  第二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金华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上级资金购置(建)资产的,应报财政部门审批。对上级部门直接配置、调拨、奖励及接受捐赠等资产,应报财政部门备案,并在金华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详实记录。
  第二十三条 各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加强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资产配置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门会同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擅自购置(建)资产、超编超标购置(建)资产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市本级各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其他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配置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

劳动部办公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
1998年8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1998〕10号)提出的“要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对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1—3年的职工技术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我部决定,今年扩大国家级试点范围,明年在全国推行这一制度。现公布1998年进行劳动预备制度试点的首批城市(地区)名单(见附件),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试点城市(地区)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重要配套措施,抓好抓实。
二、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由领导负责,培训、就业、鉴定、监察等机构参加的试点工作班子,加强组织管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发挥劳动保障部门整体优势,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三、各试点城市(地区)要根据原劳动部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试点工作。进行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地区的技工学校,要将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纳入技工学较招生任务并实行登记入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1年。
请各试点城市(地区)在1998年10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我部,同时抄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四、 尚未选送或需继续增加1998年国家级试点城市(地区)名单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请务必于9月底,将名单报我部。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所辖区域内再选择3——5个城市(地区)同步开展试点工作。
附件:1998年进行劳动预备制度试点的首批城市(地区)名单(略)
(注:1998年进行劳动预备制度试点的首批城市山东省不烟台市、青岛市、济南市、淄博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